物聯網之下全民或再無隱私
2013年08月24日 04:21:38 來源: 物聯網
因特網已經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監控工具。數百家公司,無論我們對之熟悉與否,都在網上無時無刻的監控著我們。想給我們推銷商品的企業以及嚴密注視我們的政府記錄、收集並核對我們在網際網路上所做的每一件事以達到各自的目的。
各大機構與政府正將網際網路轉變成為一個龐大的監控機器。當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能夠匯報即時信息時,權利的平衡依然存在嗎?
因特網已經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監控工具。數百家公司,無論我們對之熟悉與否,都在網上無時無刻的監控著我們。想給我們推銷商品的企業以及嚴密注視我們的政府記錄、收集並核對我們在網際網路上所做的每一件事以達到各自的目的。
通信過程不被記錄的現象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大規模的監控。在大企業與政府這些強大的機構面前維護隱私是基本不可能的,我們擁有的任何隱私得以保護的假象來源于我們對于事實的漠視或我們對于真相的抵觸情緒。
對于個人隱私的侵犯還會愈演愈烈。之前,像谷歌這樣的公司可能會比你的未婚妻對于你的個人喜好更加了解,但是就目前而言這種了解因為這些公司僅僅能掌握來自于電腦的數據而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盡管隨著社會的發展,個人使用電腦時的行為習慣與日常生活行為的關聯日益緊密,各公司所了解的也不過是其中與電腦相關的部分。
但是隨著“物聯網”這個概念的出現,我們的隱私再一次面臨危機。在“物聯網”世界裏,不僅僅只有我們的電腦與手機是聯網的:很快在我們的汽車與家具裏都會有與于網絡相連的組件。聯網的醫療器材會即時收集我們個人身體健康狀況的信息。在我們的衣物上會有與網絡連接的標簽。在這個極端的世界裏,隨著自我供電且可無線聯網的電腦變得越來越迷你和廉價,所有東西都可以與網際網路連接。
關于“物聯網"及可能會給社會帶來便利的文章數不勝數。毋庸置疑,”物聯網“可以讓許多美妙的事情成為現實,但隨之而來的將面臨比當今社會的更為全面的監控。”物聯網“將會成為政府、企業的”千裏眼“和”順風耳“,無時無刻監控著我們的一舉一動。
很快,無論是網上抑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會被記錄並永久保存。唯一的問題是這些信息將歸誰所有,並將受到怎樣的限制。
我們從個人手機上的定位器被用于跟蹤人們的日常行程的這一現象中看到了“物聯網”的曙光。的確,電訊公司需要得知人們的位置來進行通話服務,但是大多數公司都利用他們的手機應用軟件來獲取用戶的位置信息。谷歌地圖自然在這些軟件之列,但是還有諸多經營者的應用軟件也在收集同樣的信息。這些數據可以用來確定一個人的居住地點、工作單位和他的社交圈。
耐克公司是最早採用類似技術的公司之一:耐克公司的”耐克+“跑鞋可以與iPod或iPad交流信息並對于消費者的鍛煉進程進行全面追蹤。醫療器械普遍被改進以便與網際網路連接,收集並上傳一係列的身體健康狀況的信息。智慧電網將所有的家用電器與網際網路相連並且能夠為用戶減少電費支出,但是它的存在也使得電力公司以及購買電力公司所儲存信息的客戶有能力監控人們在家裏的日常行為。
無人機是另一件逐漸與網絡相連的事物。隨著無人機的造價不斷降低及其性能的日益完善,它們會逐漸成為一股強大的監控力量。無人機的攝像頭性能高到可以識別人臉的地步,同時在網際網路上有足夠多符合條件的照片可以配合使用來識別大多數人。現在,憑借無人機技術“谷歌地球直播”級別的監控或許尚未實現,但幾年之後它很可能成為現實。況且無人機不過是中央閉路監控係統的延伸;中央閉路監控係統幾年來一直在監控我們每一個人,並且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一個龐大的網絡。
谷歌擁有聯網能力的眼鏡“谷歌眼鏡”在全面監控之路上更進一步。這種眼鏡能夠記錄音頻與視頻的能力使得已經無處不在的監控更上一層樓。等到谷歌眼鏡普及之時,你可能連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何時被記錄下來都不知道,不如默認你所有的行為都會被記錄並永久保存。
不過至少在短期內,由于數據的量如此之大,從中獲取的結論會受到限制。這些技術的有效程度取決于其所調查的方向。比如說,假設一個私家偵探正在現實生活中監視你,那麼他可能會發現不同尋常的行為並依此展開調查。通過預定的問題來處理龐大的數據流時,就更難獲得有價值的反常信息。換句話說,向客戶詢問“你做了什麼”比詢問“你為什麼這麼做”要簡單得多。這些來自于數據分析上的限制也意味著像谷歌與Facebook這樣的公司會比個人從“物聯網”中受益更多,因為他們不僅擁有更多的數據,還有精密的調查技術。隨著科技發展,電腦自動分析這種龐大數據流的能力也會提高。
從長遠角度來說,“物聯網”意味著無處不在的監控。如果一件商品將購買信息通過無線網絡發送,那麼信息的接受者就會知道消費者的位置。車輛會擁有駕駛員與乘客的信息以及司機遵守交通規則的狀況。人們的身份根本無需出示身份證就能被知曉。當顧客走進店鋪大門時,售貨員就已經知道他們的姓名、住址和收入水平。快餐店會儲存食客的就餐習慣並分析出如何使他們消費更多。不少公司都會知道人們的起居習慣。Facebook會在會員更改好友信息之前就知道要被改動的內容。所有的信息都會被儲存、核對並研究。這聽起來就像科幻小說一樣不可思議,盡管現在距離“物聯網”時代並不遙遠。
那麼,到那時有誰會知道這些個人信息呢?這取決于權利。上述的所有聯網物品都會有隱私設置,但是這些隱私設置的驚人之處不是在于它們給了人們多少隱私,而是在于它們奪走了多少。個人信息的泄露之處會與上網習慣有關,比如在Dropbox上儲存的文件,用谷歌引擎進行的搜索,以及手機裏的短信都會泄露個人信息。這些數據被諸多公司儲存、核對並在人們不知情的情況下用來進行交易。用戶們會認為隱私設置能夠阻止陌生人了解他們的信息,但是這只能抵擋沒有為了解隱私這種特殊待遇而付費以及不為政府工作從而無權索要個人數據的那些人。一切都取決于權利:人們有能力抵抗無權的人侵害個人隱私,但是無法阻止有權人的持續侵犯。
資料來源:http://big5.xinhuanet.com/…/news.xinhuanet.com/info/2013-08…